在不同時期建築而成的房屋,由於構造上非同一個結構體而是獨立的個體,避免日後因地震而個別建築物的振動週期不同會互相碰撞造成毀損,新建的房屋與相鄰的舊房屋之間並不會緊鄰在一起,並會設置一道伸縮縫(理論上啦)做為在地震時避免房屋與房屋互相碰撞的緩衝空間,而這一條伸縮縫往往成為建築物容易滲水的弱點之一!新竹許先生的房屋為一連棟透天厝的邊間,隔壁相鄰的為一棟大樓,在現場評估許先生家漏水狀況後酷哥判斷是伸縮縫防水失效導致,往外查看此處伸縮縫的防水做法,是使用白鐵伸縮縫蓋板覆蓋於伸縮縫的位置上,理論上白鐵材質的伸縮縫蓋板是難以損壞,那水會是從何處侵入伸縮縫內呢?
P.S 照片排列依序由房屋正面--->屋頂--->房屋後面
坊間對於伸縮縫的防水施工方式有使用PU填縫材(伸縮縫寬度小)ˋ片狀防水材(伸縮縫寬度大)與覆蓋伸縮縫蓋板,向來偏好在結構體上做防水的酷哥當然是選擇於結構體上的伸縮縫施做PU填縫材,如此才能100%的確實阻斷水的入侵!
鷹架進場搭設~
,
拆除舊有的白鐵伸縮縫蓋板~
進行打除,找出結構體上的伸縮縫!打除表面的水泥砂漿層後,我們發現結構體上有施做一層厚度不薄的彈性防水材,而房屋的混凝土結構體是直接搭接於隔壁大樓的二丁掛磁磚面上~
施做於結構體上的彈性防水材可以輕易的整片被撕起~
底下應該被彈性防水材保護的混凝土結構體呈潮濕狀態,代表這一層彈性防水材並未阻擋水的入侵;往回推,白鐵伸縮縫蓋板也未盡到阻擋水的責任~
結構體是會說話,誰先蓋ˋ誰後蓋一目了然!而照片中標示"伸縮縫"的範圍,才是我們這次施工的真正主角
屋頂部份初步打除完成~
我們往房屋正面的伸縮縫前進~
打除表面的二丁掛,一樣的做法,仍然有施做一層彈性防水材~
檢查這一層彈性防水材,表面的破洞甚至直接流出水,可見得裡面的伸縮縫勢必飽含水份~
彈性防水材並出現多道裂痕~
清除表面的彈性防水材,一樣的許先生家的房屋混凝土結構體直接搭接於隔壁大樓的二丁掛磁磚面上~
在許先生家四樓半以下開始卻開始有預留伸縮縫,並有安裝保麗龍板做為緩衝材質.
讓我們來檢查建商最初施做的彈性防水材,施做是有一定的厚度而非薄薄的一片~
彈性防水材尚未因老化而硬化~
彈性防水材材質本身也非常堅韌難以被拉斷~
綜合以上檢查結果,建商當初施做的這一層彈性防水層理應防水效果良好,為何會發生防水層破裂的狀況?誠如酷哥一再強調的,工法一定凌駕在材料之上,當施工工法應用不當的時候,即便使用的是"神級"的防水材料,早已為這場防水工程落下失敗的註腳!
正確的伸縮縫防水工法!伸縮縫是屬於"線"的防水工法,而建商施做的卻是"面"的防水工法,當伸縮縫的位移量大於面的防水層所能承受的伸縮量時,此時面的防水層破裂是不可避免的!
全部打除完成,並高壓清洗乾淨!
我們將真正的伸縮縫還原出來了...很難打阿
四樓半以下有安裝保麗龍板的區域,將保麗龍板挖深至能施做PU填縫材的深度~
四樓半以上則是打除隔壁大樓的水泥砂漿層,挖深至能施做PU填縫材的深度~
屋頂面~
房屋後面~
而在這裡我們遇到一個問題,由於PU填縫材材料的特性,填塞的伸縮縫寬度宜在4CM以下,而在這裡,部份區域的伸縮縫寬度不僅超過4CM,甚至達到8~9CM,為此我們打算利用白鐵板將所有的伸縮縫寬度控制在4CM以內,以達到PU填縫材的最佳防水效能!
白鐵板裁切加工~
安裝化學錨栓前鑽孔~
放置化學藥劑~
鎖入螺桿~
白鐵板安裝,將伸縮縫的寬度控制在4CM以內~
安裝完成~
PU填縫材施做前填塞襯背材控制材料施做深度~
理想的寬度與深度比2:1(4CM:2CM)
底漆塗佈~
填塞PU填縫劑~
PU填縫劑填塞完成~
打除面施做面的防水~
水泥砂漿粉刷與二丁掛鋪貼完成~
這是一場艱辛的工程...當坊間廠商選擇以伸縮縫蓋板簡單處理之,我們選擇按部就班的由結構體著手處理,理由很簡單,我們只想做出耐用年限長久的防水工程!其它的就不多說了...
我是酷哥酷一半,這是我的防水之道!